泰斗曾祖训:七十载白酒功臣路

93岁高龄的曾祖训,是中国白酒业无可争议的泰斗级人物。

他开创了白酒科学化的道路,培育了大量的行业人才,是奠定白酒业发展的巨大功臣。

7月底,我们拜访曾老时,他正拄着拐杖,倾听窗外的盛夏蝉鸣。那一刻,他的思绪或许回到了内蒙古的草原,回到了那个人们互称“同志”的时代。

岁月,柔和了他曾经威严的脸庞,弯曲了他的脊背,模糊了他的短期记忆和听力,但当我们提及白酒,他的眼中仍有风雷闪现。

功臣晚年,红心依然——这是他对白酒一生的热爱。

打开白酒科学化的大门

在中国白酒业,曾老或许是工作时间最久的人。

直到2023年,曾老终于才卸下白酒业内的最后一个职务,以终身成就和荣誉顾问的身份安享晚年,这样算来,从1953年到2023年,他为白酒业总共奉献了70年春秋。

1931年,曾老出生于四川资中,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旋即服从国家分配,远赴内蒙古轻工所工作,一干就是32年。

彼时的内蒙,除了草原牧歌的抒情,更有着住地窝子的艰苦和冬季零下30多度的寒冷。据曾老回忆,和他同一批前往的大学生,当即就跑了好几个。

而留下来的曾老以及沈老(沈怡方)等人,则在日后成为了中国白酒业的巨擘,并书写了内蒙古轻工所的行业传奇。

忆及那段艰难的时光,曾老笑道:“也不全是坏处。那时候,国家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给的外汇指标比较高。内蒙古的单位又少,所以轻工所的科研经费相对充裕,方向也很自由。”

在这样的条件下,内蒙轻工所在1956年从国外引进了气相色谱仪,把这套原本用于分析石油的仪器用在了白酒上。在当时,国内只引进了两套这样的仪器,曾老他们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是领导的知识水平不如他们这群大学生,在科研领域只好听认“小兵为王”的局面,二是曾老等研究员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这套仪器既然能够化验石油,那么应该也能分析同为液体的白酒。

很多时候,科研确实是需要几分冲劲和运气的,这一试之下,曾老就打开了白酒科学化的大门。

在此之前,白酒的品质和勾调全靠经验和感官,就算老师傅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刻苦的学习和摸索,在曾老的带领下,轻工所的研究团队逐渐掌握了一套方法,找到了白酒呈香和口感的对应成分,并测定了其含量,从而为白酒的工艺改进和品质提升照亮了道路。而这套测定方法也被写进了白酒的国家标准,并发展应用至今。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套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方法,就没有白酒的工业基础,品质改良就只能是全凭个人经验的盲人摸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曾老的贡献不仅是开创性的,更是具有底层奠基意义的。

振兴川酒,桃李天下

1985年,在内蒙古扎根32年的曾老已是白酒业内大名鼎鼎的权威,除了推广应用气相色谱分析法,还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时年56岁的他本来还有4年就能退休,却接到了家乡的请求——振兴川酒,出任四川酒类研究所所长。

那时候,川酒的人才状况其实是堪忧的,甚至出现了四川只有一人当选国评的窘境。曾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放弃了另一个“当官”的更优选项,离开半生心血所在的内蒙,回到四川从事人才培育工作。

编写讲义,备课开班,在曾老的努力下,四川的国评当选人数从一人跃升到了八人,以至于引起了其它省份的质疑。为了显示公正坦荡,这八人进行了重考,以过硬的功底再次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让人无话可说。

振兴川酒,重在人才。时至今日,四川的国评人数已达100多位,白酒专业技术人才6万余人,如此雄厚的实力,曾老功不可没。

曾老说,当四川酒类研究所所长的那些年,他累得不行,压力也很大。除了在四川开班培训,他还要经常到其它省份培训讲课,足迹遍布黑龙江、甘肃、云南、华北三省等地,而作为白酒评委专家组的一员,他还参与了国评考核标准的制定,业内甚至有“第五届国评都是曾老学生”的说法,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人年纪大了嘛,就该搞培训,交班给下一代嘛”,曾老如此说道,尽显大家胸怀。

而不少如今功成名就,成为白酒中流砥柱的学员们也很敬仰和怀念曾老,在他们的印象里,曾老公平公正,只要你愿意学,他就愿意教。虽然有时他会提出严厉的批评,但都是实事求是的对事不对人,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一心扑在白酒上的人。

当然,在培育人才之外,搞了几十年技术的曾老也经常下到酒厂,帮助分析、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有的酒厂老板回忆道:“曾老到厂里,从来都是实话实说,真正帮我们找到可以改进和提升的点。他没有权威的架子,和普通酒工也能聊得进去。”

在曾老的努力下,许多川酒进入了名优酒的序列,工艺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他也从此被称为“最权威的川酒专家”。

一生所爱,暮年风雷

其实,说曾老在白酒业干了七十年并不准确,哪怕是年过九旬,他仍在下酒厂,仍在品鉴提意见,仍在思考着白酒业的方向。

曾老从未真正退休,时至今日,还是有络绎不绝的行业中人上门拜访,或请教技术问题,或带着酒样请他品鉴,而他也尽心尽力的给出意见,答疑解惑。

为了对抗遗忘,曾老有一个小本本,上面零散而跳跃的记着他想到的行业观点。

曾老认为,在当下,白酒的饮用应该具有“舒适与和谐”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不能拘泥于过去的香型口感观念,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在香型融合、成分平衡上进行探索,让白酒“更有滋味”。

其中,曾老再三提及“低醉酒度”,他指出,白酒的酸度和“低醉酒度”关系紧密。“酸度不够,酒就容易醉人。现在的趋势是酸度在提升,甜度在下降,讲究一个绵甜。做好酸酯平衡,是低醉酒度的关键,现在我们可以把低醉酒度做到50度,我的理想状态是30度。”

所谓50度的低醉酒度,就是以同样度数的白酒和酒精为参照,针对同一个受验体,假设饮用100克该度数的酒精会醉,那么换成白酒,喝200克才会醉。在曾老看来,在影响低醉酒度的条件里,杂油醇含量、生产的清洁卫生等等目前基本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应该在酸酯平衡上花更多的功夫,让大家对白酒感到更舒适。

“以前,我们都说乳酸是不好的酸,乙酸是好的酸,因为乙酸可以让酒的味道更浓烈。但现在,我们应该看到乳酸在缓冲口感,使其更醇厚柔和上的作用,所以要重新看待这个问题。白酒的发展是跟着消费者的需求走的,科研也是这样。”曾老这样说道,并且拿出一瓶样酒和几个杯子,现场考较起我们来。

其实,这也是曾老一直所坚持的“白酒体验”。他说白酒是体验式经济,不管是生产白酒还是搞白酒科研,乃至是做酒业媒体,不去深入体验白酒,品尝出其中的道道是不行的。不仅酒业中人要体验,更要让消费者去体验。为此,曾老对业内一些较为虚高的品牌标语颇有微词,觉得还是要从实实在在的体验引导上去入手才是正道。

而对于白酒业的科研未来,曾老则表示了一定的担忧:“现在的白酒科研,一般都是企业自己在搞。企业自己搞的缺点就是只做对自己有利的内容,但在行业全局层面、白酒共通性上就比较不足,从长远来看,我希望改善这种状况。”

因为年龄的原故,曾老的记忆和听力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和曾老的交流在很多时候都是跳跃的。

曾老随心而谈,我们认真聆听。

这并不妨碍彰显曾老对于白酒业的拳拳之心。

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曾老的部分观点也许与经营之道并不吻合,但这却是一个纯粹的白酒技术人的心声——实实在在,没有私心,为整个行业谋未来。

曾老理应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不单出于他为白酒业所做出的巨大功绩,更是因为他的这份品格。

愿曾老平平安安,松鹤延年,在这片他守望一生的热土上看到更多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