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今,钟杰老师已在白酒业的道路上跋涉了三十八个春秋。
从弱冠学子到年近耳顺,在这段人生的长旅中,技术成果和论文著述始终相伴钟杰老师的脚步,而积淀下来的荣誉和头衔,则几乎到了连篇累牍的地步。
若仅止于此,钟杰老师不过是另一名站上专业领域巅峰的专家。让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是他多年来致力于让消费者懂酒,喝明白酒的不懈努力。正是这份为酒而语的执着,令钟杰老师在白酒业中具有了一种继往开来式的高尚。
2016年,钟杰老师走上酒业之路的第三十个年头,儿子钟宇辰开始伴他而行,对他而言,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天道酬勤。
两代人,一条路,他们的血脉与意志,让我们看到了白酒业最坚韧的脊梁。
酒语者,眼界下的思与行
2003年,钟杰夫妇受命负责建立“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技术牵头工作。此前,钟杰已经在白酒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多建树,是白酒业最为年富力强的专家之一。
正是这次工作上的变动,让钟杰的眼界从单一的技术领域扩展到了白酒业的整个链条,从而萌发了为酒而语,沟通白酒与消费者的想法。
彼时,钟杰在调研经销端时发现,很多经销企业是不懂酒的,卖酒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这让深谙白酒之美的他大吃一惊,胸闷不已。这就好比,白酒明明有一万种美妙的方式向消费者倾述情意,却只懂得上去“熊抱”,如此岂能郎情妾意,久久长长。
那时候的白酒营销,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老就好”。剩下的就是酒企资料的简单转述,以及一些编排的历史故事。通过调查研究,钟杰认为这其实是打动不了消费者的,因为你没能实实在在的告诉人家这酒为什么好。卖酒的不懂酒,就是耍流氓。
自己做了这么多年酒,结果卖的没卖明白,喝的没喝明白,自责成了横在钟杰心头的一根刺。那时候,他就决定要在消费者沟通这件事上“点一把火,播一片种”。
其实,钟杰心里很清楚,做消费教育周期长,见效慢,搞不好一、两代人都只能做个启蒙,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原因很简单——这事不得不做,否则,京剧、围棋等国粹就是前车之鉴。
2011年,酝酿多年的钟杰开启了第一次经销商品酒师培训。“六朵金花”的总工、国评悉数参与,首期学员主要由各大名酒经销商构成,其中包括粤强的副总、佳和酒道创始人陈荣芳、酒仙网创办人之一刘琦等。学习之后,他们纷纷感慨:“我们以前把酒卖得太简单了!”
经销商连结着酒企和消费者,事实证明,钟杰选择这个群体作为突破口是明智的。首期学员学成后,钟杰明显感觉到他们从经销商向经销服务商的转变,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动力。
沿着这条路走下来,源坤至今已经开展了24期培训,覆盖了蔚为壮观的经销商群体,在酒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酒语”的声量,也从蚊蚋之音变成了震耳发聩,以至于名酒企业也开始重视起来。茅台、郎酒、泸州老窖、习酒、金沙、剑南春、水井坊等酒企纷纷筹划了与之相关的品质营销战略或长期活动。
让白酒说消费者能够听得懂的话,这是钟杰一直在做的事情,而这背后的实质,就是为古老的白酒业传道,使其与时代接轨。为此,钟杰不惜从技术领域的云端俯下身来,为芸芸众生磨破嘴皮。然而,在白酒业这个相对传统的圈子里,钟杰的做法难免会触碰到部分人的利益。譬如就曾有人批评钟杰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白酒的色、香、味,认为这是丢掉了白酒的中国特色,搞西方化。
对此,钟杰的应对是不争论、不挑事、在方式方法上尽量规避,无愧于心,让事实说话。坚持“以技术为根,把白酒风味之美向生活化、艺术化的方向进行表达和呈现”。
“我都这把岁数了,这条路走了一辈子。没有解释的必要,干就是了。”钟杰这样说道。
实干、自信,还有那么一点点霸气,相当符合“中国白酒科普第一人”的身份!
舐犊情深,后继有人
2016年,钟宇辰正式入行,与父亲相伴而行。
虽然老怀大慰,但这样的结果,并非钟杰夫妇刻意的安排。
钟宇辰小时候,每到寒暑假,就经常跟着钟杰老师去全国各地的酒厂出差。老爸一头扎在厂里忙工作,他就开开心心的吃喝玩乐,早早的达成了“吃遍各地美食、看遍祖国风景”的人生成就。
父爱如山,在钟宇辰小升初、初升高、上大学的每一个成长节点,总会有一场温馨的庆贺聚会,亲朋好友和师公胡永松老爷子从不缺席,关爱管饱。而钟杰夫妇也早就明确了让钟宇辰自由选择职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态度。
美国留学回来,学习管理信息专业的钟宇辰考入一家做软件的德国外企,拿着丰厚的薪水,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搞销售。
然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钟宇辰发现,他虽然是在一家高新企业里任职,但却干着一件非常传统的勾当——喝大酒,卖光盘。
入乡随俗,即便是以高科技和一丝不苟而著称的德国公司,要想做中国人的生意,酒没喝到位也是不行的。这样一来,就让经常喝高的钟宇辰比较郁闷,萌生了换一个更富于创造性的事来干的念头。
后来,钟宇辰就辞了个职,回到成都。这时候,他也并不确定到底适不适合走上父亲的道路。于是老爸再次启动父爱模式,让他先听、先看,来日方长。
观察着观察着,钟宇辰就开始间歇性的发表一些被钟杰老师称为“愤青”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往往能够挠到源坤学员们的痒处,让他们高度兴奋。有了这样的正向回馈,钟宇辰也就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和思考,进入了良性循环。再加上从小看着自己长大,早有“预谋”的师公胡永松老爷子的推波助澜,钟宇辰终于和老爸成了同一条道上的战友。
但即便如此,钟杰老师仍然坚持不拔、不推、不带的原则,给予钟宇辰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需要经验和智力方面的帮助,竭尽全力,其余的时候,概不干涉。
有关爱,更有尊重。正因为此,钟宇辰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同一条路上走出了新的风景。
酒语相承,同道新旅
时光如梭,钟宇辰踏入酒业已有八年光景。如今的他,虽仍保留着在思考时托腮转笔的大男孩式可爱,但已然具备掌舵人的心智和气度。
和父亲一样,眼界开阔同样是钟宇辰的优势。在他的主导下,源坤学员多次游学考察国外酒企,与国外酒业专家展开交流,为白酒业注入了国际化和年轻化的考量。
如果说,钟杰老师让白酒在中国人面前说话,那么钟宇辰则把这个语境放到了世界的范围——
将“Baijiu”这一更准确、直接的译名传播给国际专家与酒类机构;
推动白酒进入WEST烈酒课程;
和多国酒业机构、协会确立白酒相关合作……
在钟宇辰的努力下,白酒国际化的铺垫工作正在渐次展开。怎么过海关、怎么把白酒铺到国外的市场,一个个国家,一项项细节去摸索。认准了道,钟宇辰有的是精力、热情和执着,干就完了。从这一点上说,他和钟杰老师如出一辙。
对于白酒业的国际化、高端化和年轻化,钟宇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譬如,他在研究、对比各国酒类消费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烈性酒普遍具有高端属性,而年轻人则大多消费价格和酒精度较低的啤酒、预调酒。在他的设想中,白酒企业或许可以尝试把较受年轻人欢迎的预调酒等产品归于品牌之下,以此来触达年轻消费群体,使其产生品牌认同,从而为他们以后接受高端化的白酒产品做好铺垫。而高端化,与国际化又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
姑且不论这样的思路正确与否,能不能够实现,但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钟宇辰的新思路是建立在广泛的观察、交流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是有客观依据的;
其次,他的思考是系统的,是打通了的;
最后,无论国际化还是年轻化,都是困扰白酒业多年的难题,尤其是前者,至今很难说找到了真正有效的途径。而要打破这一魔咒,往往就得像钟宇辰这样,跳出白酒业的传统认知和思维来找办法。
同道新旅,在与父亲相伴而行的过程中,以白酒国际化为方向的钟宇辰正在展现出朝气和新锐的一面。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杰出的贡献。
“酒语者”——是我们给钟杰老师和钟宇辰所作的行业定义。
这个定义并不一定准确,但却表述了一个事实:他们在不遗余力的建立白酒与外部的有效沟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白酒的正确信息。
对于一个传统而古老的行业来说,这是和呼吸一样重要的事。
我们以往说到白酒的传承,更多的是想到工艺、技法上的传承,但事实上,消费的传承才是根本。如果不能在消费者中代代扎根,行业必然走向小众化的凄凉。
我们如今处于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变化之剧,前所未有。各行各业的兴衰沉浮,不知凡几。
行业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不断的与时代同频,说时代听得懂的话,让时代理解其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与开拓。
钟氏父子,血脉相连,事业有继。对于白酒业来说,他们的酒道长旅,传承和开拓相映成趣,有温度,更有高度。